
為用好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精神,弘揚紅色文化,喜迎黨的二十大召開,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組委會開展紅色場館打卡惠民活動,鼓勵城鄉(xiāng)居民游覽紅色革命舊址、遺址、博物館等紅色場館。
目前,安徽全省革命老區(qū)縣68個,占全省縣市區(qū)的64%。革命遺址3318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1萬多件(套),紅色旅游資源品位高、分布密集。
參與方式
活動期間,游客在游覽特定革命舊址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安徽省內的紅色場館時,通過支付寶或飛豬微信小程序掃描場館內二維碼完成打卡,即可隨機領取“皖惠游”優(yōu)惠券。優(yōu)惠券可在飛豬平臺上抵用安徽的景區(qū)門票、線路、酒店等費用,限期使用。
活動時間
2022年6月-10月
活動場館名單
紅色場館介紹(部分)
渡江戰(zhàn)役總前委舊址
渡江戰(zhàn)役總前委舊址位于安徽省肥東縣撮鎮(zhèn)鎮(zhèn),南臨淮南鐵路和合馬公路,北靠312國道,西鄰合肥,坐落在肥東縣與合肥市的城郊結合處瑤崗村。
渡江戰(zhàn)役總前委舊址均為清末徽派建筑,占地面積近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有總前委舊址、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舊址、總前委機要處舊址、總前委秘書處舊址和總前委后勤處、警衛(wèi)營、總前委醫(yī)院、防空洞、墩塘等遺址。
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舊址
來源:濉溪文旅體
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舊址——臨渙文昌宮,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zhèn)文昌街33號,始建于唐代,初名昌帝廟,北宋時期更名為文昌宮,是歷代奉祀文昌帝君和文人聚會的場所。1948年11月11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率中原野戰(zhàn)軍指揮部進駐臨渙文昌宮,在此指揮淮海戰(zhàn)役。
李克農將軍故居
來源:巢湖文旅
李克農故居位于烔煬鎮(zhèn)中李村,2017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現占地面積1521平方米,建筑面積550平方米。1999年,為紀念李克農將軍誕辰100周年,原縣級巢湖市在其原址恢復二進二廂8間農家四合院,并新建一幢李克農將軍生平事跡陳列室。李克農故居現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國家安全教育基地、中國情報戰(zhàn)線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安徽省第四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評為全省十大紅色旅游景點之一。
半塔保衛(wèi)戰(zhàn)舊址
來源:來安文旅
半塔保衛(wèi)戰(zhàn)舊址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半塔鎮(zhèn)。它是因1940年3月21日至4月9日的一場反磨擦戰(zhàn)役而得名。該戰(zhàn)役奠定了淮南皖東抗日根據地的基礎;創(chuàng)造了固守待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軍事范例。
安徽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
來源:展館設計
安徽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位于合肥蜀山烈士陵園內,始建于1978年12月, 2015年6月升級改造,2017年9月重新開放。陳列館分南、北兩館,展示安徽籍及在安徽犧牲、或主要戰(zhàn)斗經歷在安徽的烈士在革命進程中的豐功偉績和崇高精神,以實物展品、圖文展板、主題場景等為載體,突出重大事件、重點人物的歷史再現。
安徽博物院
安徽省博物館成立于1956年11 月14日,2010年12月28日更名為安徽博物院?,F藏文物22萬余件套,特色藏品包括商周青銅器、漢代畫像石、古代陶瓷器、宋元金銀器、文房四寶、明清書畫、徽州雕刻、古籍善本、契約文書、近現代文物及潘玉良美術作品等。
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
來源: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
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沿革于黃山市博物館,2008年1月8日正式開館。現位于黃山市屯溪迎賓大道50號,占地面積157畝,建筑面積140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600平方米、非遺展示區(qū)域3600平方米。館藏文物97351件,其中一級文物34件,二級文物144件,三級文物3913件,徽墨、歙硯、新安書畫、微州文獻、徽州三雕是館內的特色藏品。開館以來年參觀人次50余萬。博物館展示區(qū)域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園組成。
此次紅色場館打卡活動,以惠民的形式引導群眾打卡安徽紅色場館,發(fā)揮紅色資源教育作用,吸引更多群眾參觀紅色場館,激發(fā)愛黨愛國熱情,是第九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皖惠游”活動中的重點項目。
更多活動資訊,敬請關注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公眾號、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云平臺官方微博以及第九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官方網站:http ://html.linkingtrip.com/